2025年,随着特斯拉Optimus等项目的推进,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成为资本市场新风口,这一领域涉及精密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传感器等核心部件,以及AI算法、自动驾驶技术的跨界应用,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参与机会可能通过三种路径:一是投资相关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(如减速器龙头、机器视觉企业),但需警惕炒作风险;二是关注特斯拉供应链企业的二级市场表现;三是间接布局机器人ETF等主题基金,需要注意的是,当前行业尚处早期阶段,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,普通投资者应谨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避免盲目追高,可通过长期定投或分散投资降低风险,监管政策、技术突破进度和成本控制将是影响行业走向的关键变量。
(2025年3月更新)
最近朋友圈又被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刷屏了,工厂流水线组装、给植物浇水、甚至自己“学习”叠衣服——视频里的动作越来越流畅,资本市场也坐不住了,A股里但凡和“机器人”“人工智能”沾点边的股票,名字后面都悄悄加上了“概念股”三个字,但普通人盯着这些涨停板,真能分到一杯羹吗?
炒概念还是真机会?
先说句大实话:但凡带“马斯克”三个字的概念,股价早就透支了未来三五年的想象空间,去年某家做伺服电机的企业,因为官网放了张Optimus的零件示意图,股价一周暴涨40%,结果董秘连夜澄清“暂无直接合作”,这种剧情在A股早就见怪不怪了。
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确实在暗中发育,和新能源汽车不同,这次的技术门槛更高——光是一条机械臂就得搞定精密减速器、力觉传感器、运动控制算法,目前国内能稳定供货给特斯拉的厂商,一只手数得过来。
三个藏在水下的关键环节
-
“机器人的关节”比整车更值钱
人形机器人全身28个关节,谐波减速器占到BOM成本的35%,2024年绿的谐波拿下特斯拉二供资格后,毛利率直接冲到50%以上,但更值得留意的是双环传动这种从汽车齿轮转型的企业——产线改造快,成本压得狠。 -
“触觉”才是下一代门槛
现在Optimus能搬箱子,但给葡萄去皮还不行,差距就在指尖传感器,日本基恩士垄断高端市场,但汉威科技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已经通过小米机器人测试,这类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,往往比整机厂商更有爆发力。 -
别光盯着硬件,软件公司在收“过路费”
马斯克最近开源了机器人运动控制代码,但企业想实际应用还得买中科创达这样的中间件服务,就像安卓系统免费,但手机厂商照样要给高通交专利费。
普通人该怎么参与?
如果你在二级市场,记住一个规律:机器人行情通常是“硬件先行,软件后发”,减速器、电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先涨,等量产落地后,算法和数据服务公司才会迎来主升浪。
更稳妥的做法是关注“泛机器人化”趋势,比如埃斯顿的焊接机器人已经用在比亚迪工厂,这类企业哪怕不直接供货特斯拉,吃透制造业升级的红利也够了。
(2025年最新动态)
最新消息是Optimus将在Q3进入特斯拉自家工厂试产,国内某激光雷达厂商的3D视觉方案已被纳入备选名单,但投资这种消息面机会,真不如踏实研究财报里“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”那个数字——超过10%的,才算是真金白银押注未来。
说到底,概念股狂欢时总有人冲进去接盘,但机器人这波产业变革,大概率会比电动车走得更久,关键看你愿意赌明天,还是赚今天的快钱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