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苏州追觅科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实测引发热议,这款具备灵活运动能力和基础家务功能的机器人,在测试中展示了端茶倒水、简单清洁等场景化服务,其拟人化交互设计带来一定新鲜感,然而实测也暴露出反应延迟、复杂任务执行困难等技术瓶颈,且高达20万元的售价让消费者质疑其性价比,业内人士指出,该产品标志着家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突破,但在核心算法、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需迭代,当前阶段,它更像是展示技术可能性的"未来样板",而非成熟的家用解决方案,市场期待更实用、平价的产品形态,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噱头。
最近路过苏州科技园,总能看到追觅科技的大楼外墙挂着一幅巨型海报——他们的新款人形机器人正在演示端茶倒水,说实话,这画面挺唬人,但普通人真的需要花几万块买个“钢铁保姆”吗?2025年了,咱不妨扒一扒这类产品的实际价值。
用户到底在搜什么?
搜“苏州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”的人,八成被两类需求驱动:要么是科技爱好者想抢先体验,要么是普通家庭琢磨“这东西能替代扫地机吗”,去年有位苏州宝妈在论坛发帖吐槽:“买之前幻想它能辅导孩子写作业,结果连玩具熊都递不准……” 这背后暴露的问题是:技术参数再漂亮,落地场景才是关键。
拆解追觅的“人性化”卖点
官方宣传里,灵活抓取、AI对话是核心功能,但实测发现,它对非标物品的识别依然笨拙——比如从一堆零食里精准拿出薯片?难,不过2025年升级的“厨房模式”倒有点意思:它能记住燃气灶关闭时间,对健忘族算是刚需,一位独居的苏州老人反馈:“比手机闹钟管用,但它突然说话吓得我差点摔碗。”你看,技术成熟度和社会接受度还在打架。
买不买?先问自己三个问题
- 预算是否宽松? 目前定价接近高端新能源汽车,维修费堪比iPhone屏幕换新。
- 需求是否明确? 如果只为逗孩子开心,不如买台无人机;真想省力,扫拖一体机更实际。
- 容忍度有多高? 死机时重启半小时是常态,毕竟它不是手机。
未来三年关键看点
业内朋友透露,2026年追觅可能推出“租赁试玩”服务,与其砸钱当小白鼠,不如等等看,至于人形机器人是不是智商税?或许就像二十年前的智能手机——先驱者踩坑,后来人享福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