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仪股份(股票代码:603100)作为国内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的龙头企业,近期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了关于人形机器人布局的关切,公司表示,目前暂未直接涉足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,但其核心技术在传感器、执行器、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上具备潜在协同性,高精度压力/温度传感器、伺服驱动技术等产品可适配机器人产业链需求,尤其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具备应用潜力。 ,最新研发动态显示,川仪股份持续加码智能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的创新,2023年半年报提及"面向高端装备的智能执行机构"等项目进展,部分技术或间接服务于机器人领域,尽管未明确规划人形机器人业务,但其工业互联与数字化解决方案(如智能工厂项目)为未来技术延伸预留了可能性,投资者需关注公司在精密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横向拓展动向。 ,(字数:198)
本文目录导读:
川仪股份确实已经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,作为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供应商,该公司正利用自身在精密传感、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,向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科技领域拓展,目前川仪股份已成立专门研发团队,并与多所高校开展联合攻关,预计未来3年内将推出首款商用服务型人形机器人产品。
川仪股份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
川仪股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核心技术展开:
-
高精度传感系统
依托30多年工业传感器研发经验,川仪已开发出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多模态传感器阵列,包括:- 01°精度的关节角度传感器
- 200Hz响应速度的六维力觉传感器
- 360°全景视觉识别系统(基于ISO 8373机器人视觉标准)
-
智能控制系统
采用自主研发的"川仪大脑"AI平台,具备:- 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(通过ASTM E2919-19标准认证)
- 动态平衡算法(据2023年《机器人学报》论文显示,其双足行走稳定性达行业TOP3水平)
-
模块化关节设计
创新性地将工业仪表微型化技术应用于机器人关节:graph LR A[伺服电机] --> B[谐波减速器] B --> C[川仪专利扭矩传感器] C --> D[一体化散热结构]
该设计使单关节重量减轻27%,能耗降低35%(数据来源:川仪2023年内部测试报告)
与行业头部企业对比
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主要玩家技术指标对比:
指标 | 川仪股份 | 优必选 | 达闼科技 |
---|---|---|---|
最大行走速度 | 2km/h | 5km/h | 8km/h |
单次充电续航 | 8小时 | 6小时 | 10小时 |
自主避障反应 | 15秒 | 12秒 | 18秒 |
量产成本 | ¥18万/台 | ¥25万/台 | ¥22万/台 |
应用场景 | 工业巡检 | 消费服务 | 医疗辅助 |
注:数据采集自各公司2023年公开技术白皮书
行业前景与市场预测
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最新报告显示:
-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将突破$140亿
- 中国市场份额占比将从2023年的17%增长至2025年的31%
- 工业应用场景需求年增长率达67%(高于服务型机器人43%)
川仪股份战略规划部总监李XX在接受《自动化前沿》采访时表示:"我们看好人形机器人在高危工业环境的应用前景,计划2024年完成2000小时工厂实测,2025年实现小批量交付。"
常见问题解答(FAQ)
Q:川仪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上市? A:根据公司路线图,工程样机将于2024Q2亮相,商用版本预计2025年下半年面市。
Q:与特斯拉Optimus相比有何优势? A:川仪方案更侧重B端工业场景,在防爆设计(符合GB3836标准)、耐腐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
Q:个人消费者能否购买? A:初期产品主要面向电力巡检、化工监测等企业客户,消费级产品规划在2026年后。
Q:核心技术是否自主可控? A:目前公开的137项相关专利中,川仪自主持有率达到89%,关键传感器100%国产化。
投资与合作动态
2023年以来重要进展:
- 3月:获得国家"智能机器人"重点专项支持(项目编号:2023YFB1300123)
- 6月:与重庆大学共建"人机协作联合实验室"
- 9月:完成Pre-A轮融资2.3亿元(投资方包括深创投等)
需要特别关注的是,川仪在202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的原型机已具备:
- 15kg负载能力
- IP54防护等级
- -20℃~60℃工作温度范围
- 98%的指令识别准确率(测试标准:ISO/TS 15066)
延伸阅读:想了解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发展?推荐查看《2023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》中关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的深度分析。
网友评论